新冠疫情会议要求
新冠疫情最新数据通报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5月15日24时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78例,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,本土病例1236例,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543例,其中境外输入78例,本土6465例,新增死亡病例3例,均为本土病例,来自上海市。
重点地区疫情数据
北京市:
- 5月15日0时至24时,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56例,其中确诊病例39例,无症状感染者17例
- 朝阳区22例,房山区12例,海淀区8例,丰台区6例,西城区3例,东城区2例,通州区2例,大兴区1例
- 5月1日至15日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789例
上海市:
- 5月15日0-24时,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9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9例
- 其中42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,27例确诊病例和869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
- 5月1日至15日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5678例
广东省:
- 5月15日0-24时,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例(广州报告11例,深圳报告4例)
-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例(广州报告5例,深圳报告1例)
- 5月1日至15日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432例
吉林省:
- 5月15日0-24时,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3例(长春市2例,吉林市1例)
- 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8例(长春市5例,吉林市3例)
- 5月1日至15日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56例
全国疫苗接种情况
截至2023年5月15日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6548.9万剂次,接种总人数达到129205.9万人,已完成全程接种125619.4万人,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8652.6万人。
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3021.6万人,完成全程接种21826.3万人,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6832.4万人,老年人接种覆盖率逐步提高,但仍有提升空间。
疫情防控重点工作部署
强化监测预警
各地要持续加强疫情监测预警,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:
- 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监测: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周为156.8万人次,较前一周下降12.3%
- 药店"四类药品"销售监测:上周全国零售药店退热、止咳、抗病毒、抗生素等"四类药品"日均销售量为235.6万盒,环比下降8.2%
- 重点场所环境监测:上周全国共采集环境样本156.8万份,检出阳性样本2356份,阳性率为0.15%
- 重点人群核酸检测:上周全国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总量达4.56亿人次,检出阳性率为0.023%
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
各地要确保医疗资源储备充足,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
- 定点医院床位准备:全国已准备定点医院床位23.6万张,ICU床位2.3万张
- 方舱医院准备:全国已建成方舱医院床位56.8万张,目前使用率为12.3%
- 重症救治资源:全国三级医院重症医学床位已达8.6万张,可转换ICU床位4.3万张
- 药品物资储备:抗病毒药物储备量可满足100万患者30天用量,中药储备可满足200万患者7天用量
优化核酸检测策略
根据疫情形势变化,核酸检测策略调整如下:
- 重点人群:每日一检,包括医务人员、口岸工作人员、冷链从业人员等12类重点人群,约1560万人
- 重点区域:每周两检,包括疫情中高风险区、边境口岸城市等,覆盖人口约2.3亿
- 普通人群:愿检尽检,各地设置充足的便民采样点,上周全国日均核酸检测量达1.23亿人次
推进疫苗接种工作
疫苗接种工作重点如下:
- 60岁以上人群:目前接种覆盖率为89.6%,目标是在6月底前达到92%以上
- 加强免疫接种:已完成全程接种6个月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8.3%,目标是在6月底前达到85%
- 序贯加强免疫:已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,可选择重组蛋白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
重点地区防控措施
北京市防控措施
社会面防控:
- 进入公共场所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
- 餐饮机构暂停堂食,转为外卖服务
- 线下培训机构暂停营业
- 公园景区限流50%开放
重点区域管控:
- 朝阳区部分区域实行居家办公
- 房山区窦店镇实行临时管控
- 海淀区划定3个封控区、8个管控区
核酸检测:
- 重点区域每日开展核酸检测
- 其他区域每周开展两轮全员核酸检测
- 全市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3568个
上海市防控措施
社会面防控:
- 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
- 防范区逐步有序开放商超、菜场等场所
- 封控区、管控区严格落实"足不出户""人不出区"措施
复工复产:
- 重点企业实施闭环管理
- 建立"白名单"制度,优先保障集成电路、汽车制造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
- 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68.3%
物资保障:
- 建立市、区、街镇三级保供体系
- 日均蔬菜供应量保持在1.5万吨以上
- 主副食品价格总体平稳
疫情防控经验总结
早期发现与快速响应
从近期疫情处置经验看,早期发现和快速响应是关键,以某地疫情为例:
- 首例病例发现后24小时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
- 48小时内划定三区范围
- 72小时内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
- 一周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
精准防控与最小代价
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流调,实现科学精准防控:
- 某次疫情中,通过精准划定风险区域,仅对3个小区实施封控,涉及居民2356人
- 通过时空伴随者分析,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568人
- 相比大面积封控,减少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
科技支撑与智慧防疫
各地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防疫效能:
- 某市开发疫情防控指挥平台,整合15个部门数据,实现疫情态势"一屏统览"
- 使用AI技术辅助流调,将单个病例流调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.5小时
- 推广"数字哨兵"系统,已覆盖全市85%的重点场所
下一步工作重点
持续完善防控措施:
- 动态调整风险区域划分标准
- 优化核酸检测策略
- 完善"四早"机制
加强能力建设:
- 提升核酸检测能力,目标达到每日1.5亿管
- 加强重症救治能力,确保ICU床位占总床位的4%
- 强化流调队伍建设,每10万人口不少于20名专业流调人员
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:
- 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
- 完善企业疫情防控指引
- 优化复工复产流程
加强宣传引导:
-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
- 普及科学防护知识
- 回应社会关切
当前,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,病毒还在不断变异,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,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,毫不动摇坚持"动态清零"总方针,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