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数据与防控进展
疫情最新数据概览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,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28例,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8例(广东18例,福建10例,上海8例,北京6例,四川5例,天津3例,江苏3例,浙江2例,山东2例,云南1例),本土病例2270例(广东1065例,北京461例,重庆199例,河南105例,内蒙古88例,四川76例,山西53例,浙江35例,云南31例,黑龙江30例,陕西26例,福建23例,山东22例,湖南20例,江苏18例,上海16例,湖北14例,贵州13例,天津11例,河北10例,新疆10例,吉林8例,安徽8例,广西8例,甘肃8例,辽宁7例,海南5例,宁夏5例,青海4例,西藏2例)。
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642例,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例,本土病例587例(广东168例,内蒙古78例,四川45例,新疆44例,重庆31例,北京28例,山西27例,河南24例,陕西20例,云南18例,浙江14例,黑龙江13例,辽宁12例,江苏11例,山东11例,贵州9例,湖南7例,福建6例,甘肃6例,河北5例,天津4例,上海4例,吉林3例,安徽3例,广西3例,海南3例,青海2例,宁夏1例),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4642人,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5例。
重点地区疫情数据分析
以广东省为例,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5日期间,广东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5万例,广州市在2022年11月1日至12月6日的37天内累计报告感染者16.71万例;深圳市同期报告感染者约1.5万例,高峰期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达到:广州市2022年11月17日新增9244例,11月22日新增8210例;深圳市2022年11月28日新增94例。
北京市在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期间,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3万例,其中朝阳区占比最高,达34.8%;其次为海淀区(14.3%)、通州区(8.5%)、昌平区(7.4%)和丰台区(6.8%),单日新增最高峰出现在2022年12月14日,当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95例,无症状感染者2215例。
重庆市在2022年11月疫情中,11月1日至30日累计报告新增感染者超过9万例,中心城区占比约73.3%,其中九龙坡区、渝北区、江北区、渝中区、沙坪坝区等中心城区合计报告感染者6.6万例,单日新增最高为11月25日的8729例。
重症与死亡病例统计
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,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,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,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.3岁,65岁及以上约占90.1%,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.5%,死亡病例中90%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。
重症病例方面,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2.8万例,随后持续下降,截至2023年2月6日,在院重症患者总数降至1.1万例,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从2022年12月的不足50%提升至2023年2月的90%以上。
疫苗接种情况
截至2023年11月15日,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.9亿剂次,接种总人数达13.1亿,完成全程接种12.76亿人,全程接种覆盖率为90.6%,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.41亿,完成全程接种2.29亿人,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1.3%和86.8%,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.88亿人,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4733.3万人。
医疗资源准备情况
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总数从2022年12月的19.1万张增加至2023年1月的21.6万张,增幅13.1%,其中三级医院重症床位从12.3万张增加至14.3万张,增幅16.3%,全国重症医学医师总数从8.57万人增加至10.6万人,增幅23.7%,重症专业护士从22万人增加至26.9万人,增幅22.3%。
呼吸机储备方面,全国医疗机构共有有创呼吸机13.1万台、无创呼吸机15.7万台、监护仪109万台、ECMO2600余台,重点药物如小分子抗病毒药奈玛特韦/利托那韦(Paxlovid)储备充足,截至2023年1月已累计供应医疗机构超过2000万人份。
国际疫情对比数据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,截至2023年11月15日,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7.7亿例,死亡病例超过690万例,美国累计确诊超过1.03亿例,死亡超过116万例;印度累计确诊超过4490万例,死亡超过53万例;法国累计确诊超过4020万例,死亡超过16.7万例;德国累计确诊超过3830万例,死亡超过17.4万例;巴西累计确诊超过3770万例,死亡超过70.3万例。
从死亡率看,全球平均死亡率为1.4%,秘鲁死亡率最高,达5.7%;墨西哥4.3%;俄罗斯2.9%;美国1.1%;中国内地为0.1%左右,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疫情防控经济影响
2022年中国GDP增长3.0%,其中第四季度受疫情影响仅增长2.9%,2023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.5%,第二季度增长6.3%,显示经济复苏态势,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.4万亿元,同比下降4.0%,2023年1-10月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7.8%,但降幅比1-9月份收窄1.2个百分点。
消费领域,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.0万亿元,同比下降0.2%,2023年1-10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.5万亿元,同比增长6.9%,线上零售持续增长,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.79万亿元,同比增长4.0%,2023年1-10月,全国网上零售额12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2%。
防控措施调整与优化
2022年11月11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》(二十条);12月7日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》(新十条);2023年1月8日起,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"乙类乙管"。
出入境管理方面,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,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,结果阴性者可来华,2023年3月15日起,恢复审发外国人各类赴华签证;4月29日起,所有来华人员可以登机前48小时内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。
科研进展与药物研发
在疫苗研发方面,我国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,涵盖灭活疫苗、腺病毒载体疫苗、重组蛋白疫苗等技术路线,截至2023年11月,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近35亿剂次。
治疗药物方面,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病毒药阿兹夫定、氢溴酸氘瑞米德韦(VV116)、先诺特韦/利托那韦等先后获批上市,中药"三方三药"(金花清感颗粒、连花清瘟胶囊/颗粒、血必净注射液、清肺排毒汤、化湿败毒方、宣肺败毒方)在临床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随着病毒变异和人群免疫背景变化,专家预测新冠疫情可能呈现季节性流行特征,中国疾控中心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工作: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情况;完善分级诊疗体系;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;推动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接种;储备充足的医疗救治资源;开展多病共防,做好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。
国家卫健委强调,虽然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但仍需坚持科学防治、精准施策,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