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TD-SCDMA无线网络规划
TD-SCDMA规划的目标是在满足业务需求和覆盖目标的前提下,以最低的成本建设一个高质量、高容量、易维护、易扩展的无线网络。

规划目标与原则
-
目标:
- 覆盖: 确保在规划区域内,室外和室内的用户能够获得满足业务需求的信号强度和质量。
- 容量: 确保在网络高负荷时,仍能为用户提供可接受的业务速率和接入成功率。
- 质量: 保证用户的通话清晰、数据传输稳定,体现在低掉话率、低误块率、高接通率等指标上。
- 成本: 在满足前述目标的前提下,优化站点、传输、核心网等资源,降低CAPEX(资本支出)和OPEX(运营支出)。
- 可演进性: 规划应考虑向TD-LTE(4G)平滑演进的可能性,保护投资。
-
原则:
- 自上而下: 从业务需求和市场策略出发,制定网络指标。
- 自下而上: 根据无线传播环境和网络配置,预测网络性能。
- 迭代优化: 规划是一个循环往复、不断优化的过程。
规划流程
TD-SCDMA的规划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:
-
需求分析与数据收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- 业务需求: 预测用户数、话务模型(语音、CS64K、PS384K等)、业务渗透率、覆盖率要求(99%、95%等)。
- 环境数据: 地理信息(矢量地图)、数字高程模型、数字地图(建筑物、道路、植被等)、无线传播模型校正数据。
- 现有网络数据: 如果是扩容或优化项目,需要分析现有网络性能数据。
-
预规划
- 链路预算: 这是规划的基础,根据业务类型(语音/数据)、终端能力、天线参数、馈缆损耗、建筑物穿透损耗等,计算出基站的覆盖半径。
- 容量估算: 根据业务模型和单小区的容量,估算满足业务需求所需的小区数量。
- 站点初步布局: 结合覆盖和容量估算结果,在地图上初步确定站点的位置和数量,形成初步的“站点簇”(Site Clusters)。
-
详细规划
- 网络仿真: 使用专业的规划软件(如Aircom, Planet, iBwave等),将初步的站点布局导入,进行详细的覆盖、容量和质量仿真。
- 参数规划:
- 邻区规划: 自动或手动规划切换邻区列表,确保切换成功率。
- 码资源规划: TD-SCDMA是CDMA系统,需要规划下行同步码和上行扰码,避免码字冲突和干扰。
- 频点规划: TD-SCDMA采用TDD模式,上下行使用同一频段,规划时需考虑上下行时隙比例、保护时隙,以及N频点等技术,以平衡上下行容量和减少干扰。
- 覆盖预测与优化: 根据仿真结果,调整站点位置、天线挂高、下倾角、方位角等参数,消除覆盖盲区和弱覆盖区,控制覆盖重叠区。
- 干扰分析与控制: 评估系统内(同频、邻频)和系统外干扰,通过优化天线参数、功率控制、切换参数等方式进行抑制。
-
规划输出与报告
- 站点勘测表: 详细记录每个站点的经纬度、天线挂高、方位角、下倾角、周围环境描述等。
- 工程参数表: 天线型号、增益、波瓣宽度,馈缆类型和长度等。
- 网络参数配置表: 小区频点、码字、邻区列表、功率控制参数等。
- 仿真报告与效果图: 覆盖预测图、容量分析图、导频污染分析图等。
第二部分:TD-SCDMA无线网络优化
网络规划是“蓝图”,而网络优化则是“精装修”,优化是在网络建成后,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分析,解决网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佳状态。

优化目标
- 提升网络性能指标: 降低掉话率、降低切换失败率、提高接通率、提高业务建立成功率、降低误块率/误码率。
- 改善用户感知: 提高上下行速率、减少时延、保证业务连续性。
- 均衡网络负荷: 解决高负荷小区拥塞,将业务引导至空闲小区,实现负载均衡。
- 保障网络稳定性: 消除网络中的干扰和导频污染,提高网络的健壮性。
优化流程
TD-SCDMA的优化是一个闭环、持续的过程,通常遵循“数据采集 -> 问题分析 -> 方案制定 -> 方案实施 -> 效果验证”的流程。
-
数据采集
- 路测数据: 使用路测终端和软件,在道路上进行测试,采集详细的信令消息、测量报告、业务速率等数据,是评估用户实际感知最直接的手段。
- 话务统计数据: 从网管系统(如NMS)中采集小区级的KPI(关键性能指标),如RRC连接建立成功率、RAB建立成功率、掉话率、切换成功率、小区流量、干扰水平等。
- 用户投诉数据: 记录用户反馈的问题,如“没信号”、“打电话断断续续”、“上网慢”等,是定位问题的宝贵线索。
-
问题分析
- 覆盖问题:
- 弱覆盖/盲区: RSCP(接收信号码功率)和C/I(载干比)过低,导致无法接入或掉话。
- 越区覆盖: 信号传播到很远的地方,形成孤岛,导致用户无法切换到合适的小区而掉话。
- 过覆盖: 信号过强,但C/I差,或者与邻区关系混乱。
- 干扰问题:
- 系统内干扰: 主要由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引起,表现为C/I恶化、BLER升高、吞吐量下降。
- 系统外干扰: 来自其他系统(如GSM、CDMA、微波)或非法干扰源,表现为底噪抬升。
- 切换问题:
- 切换失败: 由于邻区漏配、参数不合理(如TTT、Hysteresis)、乒乓切换、导频污染等导致。
- 乒乓切换: 终端在两个或多个小区间来回切换,严重影响通话质量和网络性能。
- 容量与拥塞问题:
- 信道资源不足: 如码资源、信道化码、上行/下行专用信道等不足,导致呼叫建立失败或业务速率低。
- 高负荷: 小区用户数或业务流量过高,导致服务质量下降。
- 覆盖问题:
-
方案制定与实施
- 覆盖优化:
- 工程参数调整: 调整天线的方位角、下倾角、高度。
- 功率调整: 调整PCCPCH(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)功率、DPCH(专用物理信道)功率等。
- 增加/更换天线: 在盲区增加新站点,或使用高增益、定向天线。
- 干扰优化:
- 排查外部干扰: 使用频谱仪等工具定位并消除外部干扰源。
- 优化内部干扰: 调整N频点配置、时隙比例(如从3:3调整为2:4,增强上行容量)、功控参数。
- 切换优化:
- 邻区优化: 添加缺失的邻区,删除不必要的邻区,调整邻区优先级。
- 切换参数优化: 调整触发门限(如Hysteresis)、触发时延、切换判决门限等。
- 消除导频污染: 通过调整天线下倾角、功率或关停某些小区的PCCPCH来减少过多强信号的干扰。
- 覆盖优化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