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背景与挑战:为什么需要互连技术?核心问题是什么?
- 核心互连技术分类:主流技术方案的概览。
- 关键技术详解:对最重要的几种技术进行深入剖析,包括原理、实现、优缺点。
- 技术选型与部署场景:如何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技术。
- 未来展望:过渡期结束后的最终形态。
背景与挑战
IPv4地址已于2011年耗尽,其32位地址空间已无法满足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等海量设备的连接需求,IPv6以其128位地址空间、简化的报头、内置安全性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支持,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石。
向IPv6的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而非“一刀切”的切换,在此期间,网络中同时存在IPv4和IPv6用户/设备,这就带来了互连的挑战:

- 地址不兼容:IPv4和IPv6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协议族,数据包格式、地址结构都不同,无法直接路由。
- 应用层兼容性:许多应用(如DNS、应用层协议)是基于IPv4或IPv6地址设计的,需要修改或适配才能同时支持双栈。
- 平滑过渡:如何在不中断现有IPv4业务的前提下,逐步引入IPv6,并确保IPv4用户仍能访问IPv6资源,反之亦然?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业界发展出了一系列互连和过渡技术。
核心互连技术分类
互连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:
| 类别 | 技术名称 | 核心思想 | 典型场景 |
|---|---|---|---|
| 双栈技术 | Dual Stack | 终端和路由器同时运行IPv4和IPv6协议栈。 | 最基础的过渡方案,是所有其他技术的基础。 |
| 隧道技术 | 6in4, 6to4, GRE, Teredo | 将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数据包中进行传输,在IPv4“海洋”中构建IPv6“隧道”。 | 连接孤立的IPv6网络,或为IPv4用户提供IPv6接入。 |
| 翻译技术 | NAT64/DNS64 | 在网络边界进行IPv4和IPv6地址及协议头的转换。 | 让纯IPv6用户访问IPv4互联网资源的主流方案。 |
| 协议转换技术 | SIIT (Stateless IP/ICMP Translation) | 无状态地转换IP和ICMP报头,是NAT64的基础。 | 无状态翻译,适用于特定场景。 |
| 代理/网关技术 | Dual Stack Lite (DS-Lite) | 在网络侧集中IPv4地址,通过隧道传送到用户侧的“软线缆”(AFTR)。 | 为IPv6-only用户提供IPv4服务,节省公网IPv4地址。 |
| 4rd (IPv4 Residual Deployment) | 类似DS-Lite,但针对IPv4 over IPv6隧道,优化了性能。 | DS-Lite的演进版本,性能更优。 |
关键技术详解
a. 双栈技术
这是最简单、最根本的过渡技术。

- 原理:在网络设备(路由器、交换机)和终端主机上同时启用和运行IPv4和IPv6两个协议栈,一个节点可以同时拥有一个IPv4地址和一个IPv6地址。
- 实现:
- 终端:操作系统(如Windows, macOS, Linux)都原生支持双栈,管理员可以为终端配置IPv4地址(DHCP或静态)和IPv6地址(SLAAC, DHCPv6)。
- 网络设备:现代路由器和交换机也普遍支持双栈配置。
- 通信流程:
- 当双栈主机A要访问双栈主机B时,它会首先尝试使用IPv6(通过DNS查询AAAA记录)。
- 如果IPv6通信成功,则使用IPv6。
- 如果IPv6通信失败(目标不支持或网络路径不通),它会回退到使用IPv4(通过A记录)。
- 优点:
- 简单直接:不需要复杂的转换设备。
- 端到端透明:IPv4和IPv6流量各自独立,互不干扰,保留了原始协议的端到端连接特性。
- 缺点:
- 资源消耗:每个设备需要维护两个协议栈,消耗更多的内存和CPU资源。
- 管理复杂:需要同时管理IPv4和IPv6两套地址、路由和安全策略。
- 无法解决地址耗尽:它只是共存,并没有解决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。
b. 隧道技术
隧道技术主要用于在纯IPv4网络中“打通”一条IPv6的通道。
- 原理:将IPv6数据包作为“有效载荷”封装进一个IPv4数据包中,当封装后的IPv4数据包到达隧道的另一端时,被“解封”,还原成原始的IPv6数据包继续传输。
- 常见类型:
- 6in4 (配置隧道):最基础的隧道,由管理员手动配置隧道的两端点IPv4地址,适用于连接两个有固定公网IPv4地址的IPv6站点。
- 6to4 (自动隧道):利用特殊的IPv6地址(
2002:IPv4地址::/48),让路由器能自动从IPv6地址中提取出隧道的远端IPv4地址,无需手动配置,但依赖中继路由器才能访问全球IPv4网络,性能不佳。 - Teredo (穿越NAT的隧道):一种特殊的隧道,允许IPv6数据包通过NAT设备(如家庭路由器)进行传输,它将IPv6包封装在UDP包中,使得它看起来像普通的NAT后的UDP流量,主要用于为没有IPv6连接但能上网的终端提供IPv6接入。
- GRE隧道:通用路由封装隧道,可以封装多种协议(包括IPv6),比6in4更灵活,支持多播等。
- 优点:
- 复用现有IPv4网络:在不改变现有IPv4骨干网的前提下,快速部署IPv6。
- 连接孤岛:可以连接被IPv4网络隔开的IPv6孤岛。
- 缺点:
- 效率低:增加了额外的封装和解封开销,MTU(最大传输单元)会变小,可能导致分片。
- 管理复杂:配置和维护隧道端点需要专业知识。
- 性能瓶颈:所有流量都经过隧道端点,可能成为性能瓶颈。
c. 翻译技术
翻译技术主要用于解决“IPv6-only”用户访问“IPv4-only”互联网的问题。
-
原理:在网络边界(如出口路由器)部署一个翻译设备,它将IPv6地址和报头转换为IPv4地址和报头,反之亦然。

-
核心技术:NAT64/DNS64
-
NAT64 (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64):一个有状态的IPv6/IPv4翻译器,它维护一个会话表,记录了IPv6客户端和IPv4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关系。
-
DNS64:一个DNS服务器,当它收到一个IPv6-only客户端对IPv4-only服务器的A记录查询时,它不会直接返回错误,相反,它会:
- 从DNS中获得服务器的IPv4地址(如
184.216.34)。 - 根据预设的规则(通常是
64:ff9b::/96这个前缀),将这个IPv4地址转换成一个伪IPv6地址(如64:ff9b::5db8:d822)。 - 将这个伪IPv6地址返回给客户端。
- 从DNS中获得服务器的IPv4地址(如
-
协同工作流程:
- IPv6-only客户端 (
[Client-IPv6]) 想访问example.com。 - 它向 DNS64服务器 查询
example.com的AAAA记录。 - DNS64服务器 发现
example.com只有IPv4的A记录,于是生成一个伪IPv6地址 (64:ff9b::IPv4-address) 并返回给客户端。 - 客户端向这个伪IPv6地址发起连接请求。
- 该请求被发往 NAT64网关。
- NAT64网关将这个IPv6请求翻译成一个标准的IPv4请求,并发往真实的IPv4服务器 (
184.216.34)。 - IPv4服务器处理请求,将IPv4响应发回给NAT64网关。
- IPv6-only客户端 (
-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