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核心技术原理:如何测量心率?
- 主要功能与应用场景
- 关键技术点:算法与软件
- 主要厂商的实现差异
- 准确性与局限性
- 未来发展趋势
核心技术原理:如何测量心率?
几乎所有的 Wear OS 智能手表都采用 PPG (Photoplethysmography,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) 技术来测量心率,这是一种光学技术,其原理如下:

-
硬件构成:
- 绿色 LED 光源:手表背面的光学传感器模块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绿色 LED,绿色光被证明对检测皮肤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变化最敏感。
- 光电二极管:紧邻 LED 的光敏传感器,用于检测反射回来的光线。
-
工作流程:
- 发射光线:手表底部的绿色 LED 灯会周期性地亮起,向手腕皮肤发射光线。
- 光线吸收与反射:光线穿透皮肤,被皮肤、组织和血液吸收一部分,其余部分被反射回手表。
- 检测变化:当心脏收缩(心搏)时,有更多的血液被泵入手腕的毛细血管,导致这些血管充血,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更多的绿光,当心脏舒张时,血液量减少,吸收的光线也相应减少。
- 信号转换:光电二极管会检测到这种反射光强度的周期性变化,并将其转换成一个微弱的电信号。
- 计算心率:手表内部的芯片(通常是低功耗的 ARM Cortex-M 系列 MCU)会对这个电信号进行放大、滤波和算法处理,最终计算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,即心率。
补充技术:ECG (心电图) 一些高端 Wear OS 手表(如 Fossil Gen 6 ECG, Montblanc Summit 2 等)还配备了 ECG (Electrocardiogram,心电图) 功能。
- 原理:通过手表上的电极(通常是表冠和背面的另一个电极)检测心脏的电活动信号,这比 PPG 更直接、更精确,主要用于检测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问题。
- 注意:ECG 功能通常需要获得各国药监局的认证(如 FDA、CE),因此并非所有 Wear OS 手表都具备此功能。
主要功能与应用场景
心率监测是 Wear OS 智能手表的核心健康功能,其应用非常广泛:

-
实时心率监测:
- 场景:运动时、日常活动中。
- 作用:让用户即时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在目标区间(如燃脂区、有氧区),避免运动不足或过度训练。
-
24 小时连续心率监测:
- 场景:全天候佩戴。
- 作用:记录静息心率(早晨刚睡醒时的心率),静息心率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,静息心率越低,通常代表心脏功能越好,系统会持续监测,一旦检测到心率过高或过低的异常情况,会向用户发出提醒。
-
心率区间训练:
- 场景:跑步、骑行、游泳等运动。
- 作用:手表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(如最大心率估算值
220 - 年龄)自动划分心率区间(如热身区、燃脂区、有氧区、无氧区、极限区),用户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心率处于哪个区间,从而科学地调整运动强度。
-
高/低心率警报: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- 场景:全天候。
- 作用:用户可以设置一个心率阈值(如静息心率高于 100 bpm 或低于 50 bpm),当手表持续监测到心率超过或低于该阈值时,会通过震动和通知提醒用户。
-
心血管健康分析:
- 场景:长期佩戴。
- 作用:结合 Google Fit 的数据,手表会分析用户的静息心率趋势、心率变异性 等,并提供心血管健康评分,帮助用户了解整体健康状况。
-
房颤 (AFib) 检测:
- 场景:具备 ECG 功能的设备。
- 作用:用户可以主动开启单次 ECG 测量,或者设备在后台通过算法分析 PPG 信号,筛查可能存在的心房颤动迹象。(注意:此功能为筛查工具,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,发现异常请务必就医。)
关键技术点:算法与软件
硬件是基础,但算法才是决定心率监测体验和准确性的灵魂。
-
信号处理算法:
- 滤波:原始 PPG 信号非常“脏”,包含了大量的噪声,如:
- 运动伪影:手臂晃动带来的信号干扰。
- 环境光干扰:阳光或强光照射。
- 生理噪声: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微小运动。
- 智能滤波算法(如自适应滤波、小波变换等)负责去除这些噪声,提取出干净、可用的脉搏波信号。
- 滤波:原始 PPG 信号非常“脏”,包含了大量的噪声,如:
-
心率检测算法:
从滤波后的信号中,算法需要准确地识别出心跳的峰值,这涉及到峰值检测、形态识别等复杂逻辑,以避免误判(如把一个大的噪声峰当成心跳)。
-
Google Fit 平台:
- Wear OS 的心率数据最终会同步到 Google Fit 平台,Google Fit 不仅是一个数据存储库,它还提供高级的健康洞察功能。
- 它会分析用户的心率数据,并给出如“您的静息心率比上周有所下降”或“您今天的有氧运动时间达到了目标”之类的总结性建议,让数据变得更有意义。
主要厂商的实现差异
虽然都基于 Wear OS 和 PPG 原理,但不同厂商在硬件和软件调校上存在差异,导致最终体验不同。
- 高通骁龙 Wear 系列 SoC:大多数 Wear OS 手表都采用高通的芯片,其集成的传感器中枢和低功耗处理器为心率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。
- 传感器硬件:
- LED 数量与质量:一些高端手表(如 Samsung Galaxy Watch)会使用多个 LED 或不同颜色的 LED(如绿光+红外光)来提升信号质量和在不同肤色下的准确性。
- 传感器优化:厂商会对手表与手腕的贴合度、背板材质等进行优化,以减少漏光和信号衰减。
- 软件与算法:
- Google vs. Samsung:三星的 Galaxy Watch 系列在心率监测方面通常备受好评,这得益于三星自研的强大算法和对自家传感器(如心率传感器、BioActive 传感器)的深度优化,其心率监测在运动和静息状态下都表现出色。
- 其他厂商:Fossil、Mobvoi、Fiyta 等品牌则更多地依赖高通提供的参考设计和 Google 的算法框架,并进行一定的二次开发,其表现通常也相当不错,但在极限场景下的稳定性可能略逊于头部厂商。
准确性与局限性
准确性:
- 在静态或低强度运动下,现代 Wear OS 手表的心率监测已经相当准确,误差通常在 ±3 bpm 以内,与心率带等专业设备相差无几。
- 在高强度间歇训练或手臂晃动剧烈的运动(如跑步、打篮球)中,由于运动伪影的干扰,准确性会下降,可能出现延迟或跳变。
局限性:
- 运动伪影:这是最大的挑战,剧烈运动时,肌肉收缩和手臂晃动会严重干扰 PPG 信号。
- 肤色与体毛:深色皮肤可能会吸收更多绿光,影响信号质量,手腕上的浓密体毛也会阻碍光线接触皮肤。
- 低温环境:寒冷天气会使手腕血管收缩,导致血液流动减少,信号变弱,测量困难。
- 佩戴不当:手表戴得太松或太紧都会影响信号,太松则光线无法有效接触皮肤,太紧则会压迫血管,影响血液循环。
- 生理个体差异:每个人的血管深度、皮肤状况都不同,算法需要持续学习和适应用户。
未来发展趋势
心率监测技术仍在不断进化:
- 多传感器融合:将 PPG、ECG、皮肤温度、血氧饱和度 (SpO2)、生物电阻抗 等多种传感器数据融合,通过 AI 算法进行交叉验证,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洞察(如压力、睡眠呼吸质量、心血管风险等)。
- 更先进的算法: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,算法能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