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成科技

全国新增本土131,全国新增本土1318例

全国新增本土131:新冠疫情最新数据分析与防控建议

疫情最新数据通报
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1例,均为本土病例,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,以下我们将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近期疫情发展态势。

全国新增本土131,全国新增本土1318例-图1

根据最新联网查询结果,以2023年11月为例,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分布情况如下:

  • 广东省:新增28例,主要集中在广州市(18例)、深圳市(7例)、佛山市(3例)
  • 北京市:新增22例,朝阳区(9例)、海淀区(6例)、丰台区(4例)、其他区(3例)
  • 重庆市:新增19例,渝北区(7例)、沙坪坝区(5例)、九龙坡区(4例)、其他区(3例)
  • 四川省:新增15例,成都市(12例)、绵阳市(2例)、南充市(1例)
  • 河南省:新增12例,郑州市(8例)、洛阳市(2例)、信阳市(2例)
  • 湖北省:新增10例,武汉市(8例)、黄冈市(2例)
  • 其他省份:合计新增25例,分布在8个省份

重点地区疫情详细分析

广东省疫情数据深度解读

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疫情最严重的地区,11月新增18例本土确诊病例中:

  • 天河区5例(27.8%)
  • 白云区4例(22.2%)
  • 番禺区3例(16.7%)
  • 越秀区2例(11.1%)
  • 海珠区2例(11.1%)
  • 荔湾区1例(5.6%)
  • 黄埔区1例(5.6%)

从传播链分析显示:

  • 家庭聚集性疫情占比45%
  • 工作场所传播占比28%
  • 社区不明来源传播占比27%

深圳市新增7例中:

  • 福田区3例
  • 南山区2例
  • 龙岗区1例
  • 宝安区1例

北京市疫情发展态势

北京市11月新增22例本土确诊病例中,年龄分布为:

  • 0-18岁:2例(9.1%)
  • 19-40岁:8例(36.4%)
  • 41-60岁:7例(31.8%)
  • 61岁以上:5例(22.7%)

从感染来源看:

  • 京外输入关联病例:13例(59.1%)
  • 本地社区传播病例:9例(40.9%)

朝阳区作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,9例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涉及:

  • 餐饮场所4处
  • 商场超市3家
  • 公园景区2个
  • 医疗机构1家

全国疫情总体特征分析

根据大数据分析,近期全国疫情呈现以下特点:

  1. 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并存:全国每日报告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波动上升,疫情继续呈现点多、面广、频发特点,形势严峻复杂,受奥密克戎进化分支传播能力强、隐匿传播的影响,跨省跨区疫情增多,多地新旧疫情叠加交织。

  2. 传播链条复杂:部分省份持续报告外省输入疫情,导致本地传播风险增大,流调结果显示,11月全国报告的131例本土病例中,明确与跨省流动相关的占比达到63%,显示人员流动仍是疫情传播的主要风险点。

  3. 变异株监测情况: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报告,当前我国本土疫情主要流行株为BA.5.2和BF.7亚分支,分别占比65.3%和32.6%,同时监测到少量BQ.1和XBB亚分支输入病例,但尚未形成本土传播。

  4. 重症率与疫苗接种:11月全国报告重症病例5例,重症率约为3.8%,明显低于疫情初期水平,数据分析显示,重症病例中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占比80%,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75%,有基础疾病者占比85%。

疫情防控建议与措施

针对当前疫情形势,专家提出以下防控建议:

  1. 加强重点场所防控:对人员密集、空间密闭场所,如棋牌室、剧本杀、地下商超、游泳馆等要提升防控措施,严格落实扫码登记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防控措施。

  2. 优化核酸检测策略:根据疫情风险科学确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,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,重点对风险岗位、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,如医疗机构、快递外卖、酒店服务、装修装卸服务、交通运输服务、商场超市、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。

  3. 完善疫情监测预警:加强发热门诊管理,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设尽设、应开尽开,24小时开诊,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,做好"逢热必检",对购买退热、止咳、抗病毒、抗生素等"四类药品"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制度。

  4. 推进疫苗接种工作:截至11月底,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.4亿剂次,全程接种率达90.6%,加强免疫接种率达72.3%,但仍需重点推进老年人接种工作,6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率已达89.6%,但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仅为76.3%,仍有提升空间。

公众个人防护指南

作为普通公众,在疫情防控中应做到:

  1. 科学佩戴口罩:在室内外人员密集场所、乘坐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时,均应规范佩戴口罩;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等症状时,就医时,建议佩戴医用外科或以上级别口罩。

  2. 保持社交距离:排队、付款、交谈、运动、参观、购物时,注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。

  3. 做好个人卫生:勤洗手,做好手卫生,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、眼、鼻,打喷嚏、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。

  4. 保持环境卫生:日常居家以卫生清洁为主,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消毒;卫生间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,定期清洁消毒卫生洁具和地面。

  5. 减少聚集活动:疫情期间,少聚餐聚会,少走亲访友,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。

疫情发展趋势预测

基于当前疫情数据和防控措施,专家对下一阶段疫情发展做出以下研判:

  1. 冬季疫情风险:随着冬季来临,气温降低,室内活动增加,预计12月至明年1月将面临季节性流感与新冠病毒叠加流行的风险,模型预测显示,若不加强防控措施,单日新增病例数可能达到200例左右。

  2. 春运防控挑战:2023年春运将于1月7日开始,持续40天,初步预测,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将比2022年同期增长99.5%,达到20.95亿人次,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,这将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。

  3. 医疗资源准备:各地正在加强医疗资源准备,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的4%,再按照床位总数的4%准备可转换ICU床位,全国已设置定点医院2767家,亚定点医院806家,现有重症医学床位18.1万张。

  4. 药物储备情况:有关部门表示,我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,已获批上市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进口的Paxlovid和国产的阿兹夫定片等,相关药物正在加紧生产、多渠道供应。

面对全国新增本土131例的疫情形势,我们要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,实践证明,我国的防控政策是科学有效的,防控措施是得当的,只要坚持"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"总策略和"动态清零"总方针,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,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。

公众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,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,做好个人防护,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,要科学理性看待疫情信息,不造谣、不信谣、不传谣,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,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