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影响
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,不仅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巨大冲击,也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,本文将基于权威数据和最新研究,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,并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。
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总体影响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,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.2%,创下自2018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新高,尽管随后几个季度失业率有所回落,但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已经显现,2020年全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,比2019年减少166万人,下降12.3%。
从行业分布来看,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包括:
- 住宿和餐饮业:2020年就业人数减少16.6%
- 批发和零售业:就业人数下降9.6%
- 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:就业人数下降7.2%
- 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:就业人数下降5.3%
相比之下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了5.2%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了3.8%,显示出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韧性。
重点地区就业情况分析
湖北省就业情况
作为疫情最初爆发的地区,湖北省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,2020年1-3月,湖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46.7%,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6.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以武汉市为例:
- 2020年第一季度,武汉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仅为1.97万人,同比下降72.3%
-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下降15.6%
- 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下降幅度超过30%
到2020年底,湖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恢复至75.3万人,但仍比2019年减少15.2万人,下降16.8%。
北京市就业情况
2020年1-6月,北京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.8%,较2019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,具体表现为:
-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最为明显,特别是住宿餐饮业、批发零售业
- 2020年上半年,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从业人员同比下降9.2%
-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2.3%,显示出行业分化
上海市就业情况
上海市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67%,较2019年上升0.34个百分点,具体数据:
- 2020年新增就业岗位57.04万个,比2019年减少8.96万个
-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72.5%,较2019年提高0.8个百分点
- 金融业、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增长3.2%和7.5%
不同群体就业影响分析
农民工就业情况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,比上年减少517万人,下降1.8%。
- 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,下降2.7%
- 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,下降0.4%
-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,增长2.8%,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
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
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,创历史新高,教育部数据显示:
- 截至2020年9月1日,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.1%,同比下降2.3个百分点
- "慢就业"现象明显,选择"暂不就业"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.9%,较2019年上升2.1个百分点
- 研究生扩招18.9万人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
灵活就业情况
疫情催生了灵活就业的快速发展,数据显示:
- 2020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
- 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快速增长
- 共享经济平台就业人数达到8400万人,同比增长约7.7%
政策应对与效果评估
为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,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:
-
稳岗返还政策:2020年全国共向608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042亿元,惠及职工1.56亿人。
-
社保减免政策:2020年2-12月,全国共减免企业社保费1.54万亿元,其中养老保险1.33万亿元。
-
就业补贴政策:2020年发放就业补贴资金超过1000亿元,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。
-
职业技能培训:2020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00.5万人次,超额完成年度计划。
政策效果评估:
- 2020年第四季度,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.2%
-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降幅收窄至1.2%
- 小微企业景气指数逐步回升
未来展望与建议
尽管我国就业市场已呈现复苏态势,但疫情的影响仍将持续,根据人社部预测,2021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人,高校毕业生909万人,就业压力依然较大,为此建议:
-
继续加大对重点行业和群体的就业支持:特别是住宿餐饮、文化旅游等受冲击严重行业。
-
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:培育新就业形态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
-
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: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。
-
加强职业技能培训:提升劳动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。
-
优化就业服务体系: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就业匹配效率。
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是全方位、多层次的,既暴露了传统就业模式的脆弱性,也催生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机遇,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轮驱动,我国就业市场有望在疫情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就业结构性矛盾,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。